技术管理进阶——谁能成为Leader,大Leader该做什么


原创不易,求分享、求一键三连

两个故事

之前接手了一块产品业务线,于是与原Leader说了下分工,大概意思是:

我是过来学习的,也能给团队带来更多的资源,团队内的工作你继续管理,之前的规划继续做,不要管我。在愉快(「真愉快」)的相处下,到了部门周会。

周会上,我发现一旦是团队有疏漏的地方,这位leader,「自然而然」、骄傲的说道:

这块小钗会做规划,这块小钗下来会组织,这块我下来跟小钗聊聊,小钗让你准备下,小钗说不需要提供......

尼玛,我怎么成背锅侠了!

这里要注意,这个产品同学「绝对不是因为不满意我的存在」而这样说的!

总结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团队中如果出现一个新leader(可能最强的人)后,那么其余人甚至是之前的leader,更倾向于停止思考,事事请示,躺平等待带飞...

Leader该做什么

首先回答第一个故事的问题:「什么人适合做Leader」

这里直接给出答案:「有担当的人适合做Leader」

故事一如果对应「权责利模型」,其行为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是正确的。

因为这类同学在晋升,或「重大机会来临时往往不会被作为首选」,这里的核心原因就是「担当,责任心」

对于更远的路,「担当是重要的特质」,Leader会遇到很多「三不管事物」,部门互相推脱造成的「全局浪费」是惊人的!

面对巨大的困难,人们倾向于呼唤英雄,或将自己摘干净。于是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就产生了:

1)各部门发现创新难后更倾向于「老板带飞或躺平」

2)做事「不具备持续性」,上层关注点变了后,容易将手里的事丢弃,一些「重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并且人们自古是慕强、崇拜英雄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自己说服:

1)全力做老板关注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2)老板的「战略变化比我战术都快」,光是跟着也很累啊;

3)老板一个假动作又把我忽悠瘸了;

要较真的话,我认为这是一种「甩锅行为」,这种行为不好判断,也没有依据去惩罚这种行为,毕竟跟着英雄的思路有什么不对呢?

于是「浪费行为因为没有成本而更肆无忌惮」

有担当的人倾向于「解决问题」,投机的人倾向于「转移问题」

另外,相较于一线员工,Leader是新的起点,跟之前的压力类型有所不同,该吃的屎更大坨,逐渐从「体力痛苦、脑力痛苦」,变成了「心理痛苦」,请关注这批同学的心理健康!

Leader的能力模型

战略能力是极其重要而稀缺的能力

战略能力的本质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好的战略能力可以「清晰的预测未来」、发掘「事件的发展的趋势」。战略能力越强,对未来的描述「越清晰」

战略的意义是提出目标(相对正确的目标),需要回答what的问题,只有提出正确目标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leader,所以提升战略能力事实上是提升个人整体的认知能力.

「认知是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投影」,人人都是有认知能力,所以人人都有战略能力,小到我要买一个玩具,大到我要做世界首富,都可以是战略能力。这样说有点虚,这里举两个点说明:

一、战略能力可以是确定我们当前团队的团队文化是什么.

这里的文化可以是某种特质、某种喜好,最初创业团队leader的特质可能会决定这个团队可以走多远,一个健康的团队一定不会缺少某个特质(可以参考贝尔宾性格测试).

比如说,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团队文化是能者居之、轻松平等、战功文化、帮扶文化、狼性文化......

二、战略能力可以是提出团队目标,「目标是真实能将一个团队【短时间】凝聚的方式」,这里的目标可以是团队目标、业务目标、个人目标,人才会因为目标聚集,却会因为文化或者「更大的目标」而留下。

这里的团队目标可以是:把盘子做大、成为技术最好的团队、活下来、集体升职加薪......

做战略(或者说做目标)首先要考虑长线,全局最优,不要总是思考「分蛋糕的方式」(也不要完全不考虑),要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其次要搜集足够的信息量、方案,建立完善的认知

战术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是操作层面的技能,信息分析又可以归为「前置的战略准备」,考虑其足够重要,这里将其独立出来。

信息获取

如何处理信息的话题有点玄,又有点“创新”的意思,这种话题大概是没办法写的,这里可以使用的一个“方法论”工具是5W2H:

一定程度的分析能力是可以锻炼的,确实不行就把信息量尽量无损的给自己的“高人”,请他帮忙分析也行,每个团队都会有智囊团角色,我这里临时的处理策略是:

关于信息相关,最后说一个点,团队规模大了后,信息会变得五花八门,团队矛盾也会逐渐产生,甚至「不可调和」,对于leader来说,以下几个点可能需要考虑:

① 具体事宜分歧需要绝对压制,谁对结果负责,谁做决定,参考「权责利分锅模型」

② 处理分歧点要考虑当前团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当前团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没有绝对的对错」

③ 处理矛盾除非某一方有明显错误,处理的方式是「不表态或者对事不对人」,最后都需要请他们吃饭或者喝酒,喝到他们服(这里如果有女生会变得非常难办)!

④ 凝聚力是团队最重要财富,谁影响凝聚力就要处理谁,「负能量者」必死

⑤ 沟通的难点在于如何达成一致,「妥协也是一种一致」(至少可以减少阻碍)

......

表达/营销能力

持之以恒其实更不好测量,更多的是一个品质,但如果没有这种坚持的能力,我们工作中的高管极容易“东一下、西一下”,任何战略或者产品都没有持续性,这样是不能把事情做成的,我们评价一个人,还是要从他做的事着手,看他做成了什么事,做成的这个事做到了什么程度。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战略、战术、信息、表达、持之以恒五维模型,如果做成了其中2个点就会是个不错的大leader,也就是我们所谓技术总监了,这是“技术管理者”的评价体系的基础,大家可以对比下自身情况判断是否合用。

有了以上基础再来探讨「大Leader和小Leader有何不同」

Leader该做什么

这里的选,就是把自己的疑惑,将业务中碰到的问题,全部整理成一些课题,将这些课题指派给团队的“专家组”进行研讨,尽量找到答案,形成方案;

选题是「战略切割」,大了资源不足,小了没有效果;

思考选题要卷入足够的资源足够的意见,但不要被轻易带偏,要有自己的坚持;选题能力就是战略能力;

梯队建设

资源的使用有两点要注意:

1)做预算

资源使用的第一步是资源获取,获取结束便是分配。

你要将资源分给哪些选题,这是一种预算思维,也是利益分配的底层逻辑。只有选题得宜加上初期合适的资源预算,事情才能得到推进,但这只是开始,还没完。

2)资源协调

大leader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势能,也是我们所谓的影响力,因为影响力,很多你拿不到的资源我拿得到,你做不了的跨部门协作我能做。

找到合适的选题和合适的人,还得帮他们把相应的执行环境准备好;

团队做事会有很多卡点,这个时候你是否知道这个卡点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是否能获得这个资源。

核心指导

团队的问题是否得到「系统性的解决」,是否每次都「依赖个人英雄」

同学们实际干活的时候,依旧会有很多牛鬼蛇神影响进度,要匹配对应的机制,加速团队运转效率,减少不必要耗损;

在我的认知里面这五个维度事项,确实可以很好定义大leader的工作,也可以回答故事二中的问题:

大的工作不是做项目而是找课题,并且想办法、做机制让这个课题顺滑的执行下去,获得成果,所以部门内的所有项目都是我的成果。

兜底

最后回归一下:

  •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员工成为Leader;
  • 是什么造就一个Leader成长为了大Leader?

答案是「足够的担当」「主动的思考」

所谓有担当

之前一段时间我的工作思维是「坚决执行老板对产品的理解」,这是最大的优点,但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我的工作变成了「对老板输入的解读」,这就导致我的思维全部圈定在了老板的思维里。

那么导致这个事实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两点:

1)老板的想法太有侵略性,众人很难否定老板的想法(没有有效证据链拉扯);

2)我的主要输入源是老板;

但,这个未必是健康的状态,也许真实情况是需要在「细分领域跳出框架」「上下佐证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

「创新的底色是足够的阅读量」,如果要跳出老板的认知,在通篇阅读量方面超过不容易,就要在细分领域下足够的功夫,这里的一个思考是:

老板给予20%左右的思想输入,然后就要在某一层面、某一阶段的拒绝老板思想的影响,自己独立把这20%的论点,演化论证到60%左右,拿着多出的这40%跟老板对比拉扯。

毕竟他时间有限,虽然想的广,但未必在细分领域验证的有我们深,老板想的广,我们论证深,这也许就是一个差异化补足和配合的方式。

至于这额外40%的延伸对不对、好不好可以讨论、可以拉扯,但是我们已经是站在60%的场景下讨论问题了,这多出来40%的研究,就是我们跟老板叫板的底气

如何从60%去到100%,里面的占比是多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测试、一起斟酌嘛。

这里的核心思维是:「主动思考」,找问题中最难的点去攻破,不要有取巧的想法,对于真正困难的事物,取巧很难过关。「死磕、深钻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解法」

希望此文对各位有帮助。「原创不易,请各位多多分享」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p/1591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