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须臾的走廊」高二上学期总结
谢谢韩老师,让我有勇气写总结。
感觉自己越来越脱离社会和网络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把自己劈成两半。
不过自己心态很好,过着淡泊的生活!
期末考试
英语
垫底是 normal 的。
从各方面数据来看,主要拉后腿的 part 有:
- 阅读错了四个 其中 A、B 各错一个,C 篇错了 2 个。平均低六分。
- 阅读表达有两道题根本没得分。只得了 4 分,平均低了四五分。
- 作文只得了 9 分,平均低两分。
这样就不出意外比班平低十几分分了。
从考场策略来看,由听力劈开。前面 30 min 只做了完型、语法,A、C 篇。
后面 30min 明显觉得时间不够,只剩下 15min 阅读表达和作文,花了 8min 阅读表达,7min 作文有可能是导致最后崩盘的原因。但大趋势是英语一直在 600 名左右,所以没区别。
动笔前 5min 看了 C 篇,觉得很懂啊;开局按顺序做完型,感觉完全不懂,但是只错了两个,没有大崩盘;后来做七选五,也很不懂,都是蒙的,但是也没有崩盘。
这次阅读感觉自己看的挺懂的,但是仍然错了一车。期中考试我觉得自己 A 篇都没看懂,完全自闭,但是也只错了 4 个,C 篇还少错了。
只能说我完全了解这个学科的体系,思考的角度完全游离其之外(好像除数学以外所有科目都是这样的,不过英语最为明显。
下面是各个 part:
听力理解
填空不知道为啥错了一个,16 题我听的真的是 backwards 带 s。
语法填空
错了 B 篇一个。has grown 写成 have grown 忘了三单。
虽然侥幸没错多少但是对语法知识完全没有概念。
完型
24
我在 B、C 上产生了犹豫。我都大致知道意思,B 是”重新联合“,C 是”联系“,我觉得都比较怪。事实上 B 的意思在词典上就是重逢,如果知道这个肯定能选对。但是不知道,我觉得作拟人,和老朋友终于联系上了,也未尝不可。
强迫自己脱离思维,给自己的解释是 re 更准确,有重新的意思。
我对基础的语义体会上有偏差,这不仅在英语学科,从小到大,在各种学科我都会读错题,沉浸在我理解的世界中。
25
没有弄清楚逻辑。didn't 是过去怎么样,隐含意是现在不这么样了。所以是当初没意识到,现在意识到了,要选正向的。我一直不关注句子的时态等问题产生的影响,错误也体现在语法填空上。我觉得要改变是很难的,只能提醒自己刻意关注。
阅读
A 篇
错选 D。正解 A。
当时做的比较着急,粗略的看了一下文章,当时的想法是:
A:第一个 mint 这个 budget 就很突兀,不是预算吗?它只能提供信息,帮你做预算,怎么能帮你管理信用卡呢?
D:第二个 这里说 make some folks uncomfortable,那不就是也是花时间才能适应吗,一开始感到不适。
如果我看了第一段和标题的话,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当然这个如果看到了还是能区分的。
B 篇
错选 C,答案 D。
这道题我犹豫了很久。
我觉得仅存的线索真的只有 he wasn't one to take no for an answer。
他不是一个会拒绝的人。
当时的想法是:那个少年真的不曾犹豫,毫不犹豫地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到吗,在我的价值观中这真的是盲目自大,我觉得很不合理,后文很多提到了斗争,所以选了 C。
”他不是一个会拒绝的人“这样的话可能会偏向于积极的态度,不过我一向不擅长揣摩、、。
C 篇
错选 C,答案 B。
部分来看,我对 ”There is a notable degree of success outside of just onomatopoeia“ 的理解有问题,主要是看不懂,outside of 是除了的意思,如果知道这个能直接排除 C,但不知道。
B 选项,我认为 ”the rise of modern spoken language“ (上升、发展) 和 origin 起源 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把 rise 看成崛起、兴起的意思,可能会更让我理解一些。
宏观来看,我的理解这个实验就是发出一些众所周知形象的声音,全世界人都听到。所以我觉得就是类似象声词。但是事实上实验做到了更深层次,从 ”have discovered that certain vocalizations (发 声法) can also be iconic and recognizabl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even when a speaker is not simply imitating a well-known sound. “ 和 ”This is likely because certain patterns related to sound are universal, the team suggests. For example, short and basic sounds often convey the concept of “one” and repeated sounds a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many”.
他们发现了更加普遍的模式。
所以 C 格局小了。
错选 B,答案 C。
仍然是欢乐二选一。C 应该反映的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实验的主题,可惜的是我没有从文中仔细寻找 made-up 的意义;全文丝毫没提 communication,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选出这个,可能是太过慌张。
小结
我对做阅读以往的习惯是先看一遍文章,然后看选项,不太会重回文章局部仔细分析,就是选个大概。
犹豫的时候,会回到原文,但是经常是自己越走越歪。
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句子仍然看不懂,由于英语词汇、语法能力的导致,所以对文章大意比较模糊。
一部分就是混杂的个人理解问题。
七选五
50。
错选 F,答案 A。
我实在选不出了。
最后随便凑了个 F 上去。
我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加,我觉得很连贯。
F 每个词都能看懂,意识自己的牺牲根本不知所云。不过确实和这里无关。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才能摆脱不开心恶性循环,A 加上后可以勉强说得通。
55 爆零原因:
写的前面一句 ”treated laughter as an emotion that overrides (凌驾于) rational self-control“。
当时来不及了,找的就是这个,感觉很对。
逻辑链应是:柏拉图觉得笑让人控制不住自己 → 纵情大笑会引起暴力 → 尽量避免笑。
好的应该是都写了。
或者后面都有明确的 for 表原因了,就应该写。
56 爆零原因:感觉我应该是写了,不知道为什么爆零了。
我画出了 strengthened 。我写了 weakened,但是我以为要加入深层原因,写了好多其他东西,好像
57 -2 原因:主观题,暂无。
作文
不知道。自己最后写的很仓促,不顾不仓促也没用。感觉英语作文很神秘,不在我的解决范围之内了。
数学
错了一卷一个选择,二卷一个选择,最后一题开局做没想出来。
这个让你去近似,我直接用两个圆台拟合,直接得到丙的结果啊!我当然知道比这个数据要小,但是要小多少呢,我不知道?我觉得出题人意图就是让你用俩圆台拼一下没啥的吧,哈哈,直接选丙了,其实我内心是想选丁的。没有充分利用好信息,事实上可以鸽成三个圆台,这样就得到了丁。这种估算题感觉很神秘啊,你不太能想到。也可能是我眼界太小了。。
二卷选择输一手看错题,以为就只在这个边上,直接选一手 A。
最后一题开局瞪,感觉不太会处理这种没有直观意义的问题。彭老师的方法很妙,但感觉不是非常自然能得到。应该首先猜到结论,但是我感觉毫无方向,应该自己手玩小的数列试试,这个规律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样硬凑归纳就做完了,这种数列压轴题基本没做过。
总结:看对题!!(做题过程看错了两道,还好拉回来了);多 practice 一些压轴数列题;还有一些神秘题就没办法了(9
语文
一直不知道语文咋学(这点和英语一样)不过之前语文一直在二三四百名徘徊,我也不知道为啥,我觉得我丝毫没有语文素养,果不其然,成功获得之前所有语文期中期末考试排名之和的排名的好成绩。
考试那天有很多 debuff,如前一天睡太晚了 & 没带橡皮犹豫的直接不改了,多少可能有影响。
我一眼分析了一下,发现选择错了6个,而期中选择错了1个,这下就从班平直接-10,感觉还挺有道理的。
错的选择4个是基础知识,苏武传和屈原列传我没学,然而我也没好好看,自暴自弃,复习感觉文章极端的长,完全无从下手。
默写-1了,感觉期中后默写非常吃力,根本背不下来,类似过秦论的东西。
背诵与古文的问题如何解决?
课内古文的考察形式就是文言七项,应当自发的做梳理,尤其是根本没学过。
另外就是对文言文语法的不熟练,即使我死记硬背课内的 part,课外的 part 还是瞎掰,而且高考并没有课内文言文的部分。我并没有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能力。
微写作喜提一半分。
作文喜提-15。
这俩比较重量级,调整比较困难。
这里就是最基本的字音都给整不明白了。
毋庸置疑是二声。不禁是一声。
后面老师还没讲,待更。
化学
自己一直非常非常不懂化学,平时练习可以做到只得一半分的地步,最近也一直在补充高一残缺的碎片,感觉这次错了一堆弱智错误。
忽略若干看错题与计算问题。
B 没细想,溶液里有过量的 S,反应了,不一定是 ZnS 里偷来的。
D 感觉很神秘,由小转成大的只是个例。这样一个 simple 的例子还是可以直接通过浓度推,简要的看一下,大概是对的?
画图记得盐桥,可以自己加东西的((
一些多选题少选了。判断完全正确是难的,所以自己很多时候不敢说”觉得完全对“。
另外一些回答题少了一个很偏的角度,导致不确定。
总结:练习太少导致的不熟练,与对细节的处理不到位(其实遇到难题就趴下
物理
错了一车,只要题变难就会寄。
错选 A。答案 B。
自己从来都是感性想了一下。
我的想法是有内阻生热都会有安培阻力。
但是没考虑电流为 0。
应该半定量,每一步逻辑要准确一点,把受力都写出来。
(1)第一问 GG。要注意通路路段电压!
(2)要用原始式子 \(P = EI\)
(3)主要输一手读题,这个意思原来是匀速,自己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提示。
① 关键就在于用 \(v \Leftrightarrow E \Leftrightarrow I \Leftrightarrow u\)
② 都知道平衡了,列能量对等或者力(纵向阻力与电场)对等式子就好了。
选了 BC,答案 BD。
丙:很没理解,对时间和距离平均是两个东西。
丁:我觉得不能初末直接加起来算平均。事实上你考虑画 \(x, F\) 图,是个梯形,可以用动量定理推到,这样是对的!
少选了 AB。
A 就不对,电流还有方向...忘了。
B 而且你这个斜率应该一样,并且下来...因为是负的
少选了 D。这种感觉不太敢完全判断正不正确。
原来质量不知道。所以考虑横截面积可以无限扩大,理论上热量会变?
11 题忘记当时咋想的了,好像算出来然后判断画叉子画错了。
B 自己式子操作(数学计算能力过弱)了,直接整出来反比,然后直接 run 了。(操作出来时 \(Q = \frac{Su}{Bd}\))。
C. 如果推出正比,那个斜率发现正比于 \(B\) 也就是线圈产生的磁场,肯定是对的。
D. 跟 R 无关推出来的式子。
感觉自己完全不懂变压器,总是错。
计算的时候平方在里面忘记开了...并且做的很麻烦。
好做的做法是等效,每次有变压器相当于成一个系数平方比。
第一问,计算出错,系数算错了。
我发现自己写出很多等式就会很麻,联立水平非常之低!
第三问完全不会做。如果用能量守恒,是 simple 的,因为无需考虑方向,平衡等问题。
如果用受力平衡,要求吧 \(B\) 水平拆分,不会,就寄了。解答有一种很神秘的方式,可以从动生和感生的视角切换,感生等效为那个环动磁场不动的动生,这样 B 水平就是显然的,感觉很神奇!
历史
还好。选择 -2。大题不出意外送了一车分。
要切记注意“开始”,这些突兀的作为端点字眼。
汉朝就有分割相权,显然不对。。
A 为啥没选呢?
而且是社会格局。。
历史信息问题:
史料类型,一般要尽量把考的分开,不然考啥呢?
说明(感觉这块最不好把控了):缺少秦汉时间较近;秦朝焚书没有焚自己书......
画图:尽量沿着海岸线。-10
第一段:造船技术,技术先进,促进远洋航海发展。
第二段:
- 前半段:贸易;范围要点出来;泉州的重要性。
- 中间:瓷器为主要商品(民间手工艺)(南方地区)(经济中心南移)(整个制瓷业发展)(商标意识)
- 后边:铜钱。重要地位。
这里的信息我围绕船说了,实际上还有很多引申的部分,自己理解的角度与历史角度很不一样,有点难悟到。
分等级。
宋代:
- 背景 (1)
- 做法 (2 有)
- 影响 (添)
-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评价)**
元朝:
- 贬值
这里一定要分阶段,并且有总结。自己把宋灭亡和元末合并了,但是仍有区别,应该按照材料来。
每个阶段要解释清楚。元朝起初状态没有解释清楚。
原因缺少:战略要地;控制全境。
总结:感觉主观题有些词不是那么自然。自己主要问题是历史信息、你有哪些发现不会从历史的角度答。
心态 & 理念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心态变得非常差。虽然我的家庭很好,家长对我都没有什么要求。
我从小到大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可以说玩过来的,没有上过任何课外班。小升初后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直接摆烂,成绩一直是班级倒数。
我上课听讲一直几乎等于没有学。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很认真地想要理解老师的意思,努力跟上老师,但往往事与愿违。
有那么一个时段,我想要好好学习,我尝试过自己课下自己研究,买书,一部分的我的理科成绩提升了,但文科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初二下的时候真正了解了算法竞赛 / 信息学竞赛,并且真诚恳切地自学。初三上学几乎没准备,不知道为什么成绩突然上升,从垫底至顶尖。然后自己就努力”扮演“好好学习的状态,初三一年成绩都还不错。
靠着中考莫名其妙的区分以及特长生的奇怪 buff 进入 rdfz,人生感觉瞬间跌入谷底。
我还延续我初三的做法:努力在学校完成所有的作业,回家后有时间再自学。但我发现现实是残酷的,作业量超过我的想象,在以前我也听说了 bdfz 是温床,不过没想到是这么温暖。感觉每天写完作业非常非常晚了。并且我可能将”老师的作业“视为强制性的任务,我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体会不到他对我的价值,于是心态愈发的消沉。高一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的还行,至少是现在的排名 \(/2\),不过我当时感到非常痛苦。
高一期中刚考完时被信息学教练拉过去停课,联赛的那一天结束之时我给自己配置的训练模式我觉得是完全失败的,还是做不出来难题,比之信息学,我觉得我喜爱的应当是算法竞赛。回来以后,感觉非常跟不上。所以一部分停课还是有用的?我也不明白了。
玄学的是,我最终莫名其妙靠着奇怪的区分多拿了分,排名北京第八,自己有点小骄傲,却又觉得非常不配。下半学期开学半个月后被拉去停课准备省队选拔,感觉还是没怎么训练,不知道为什么省选两天心态极其糟糕,第一天爆炸了,晚上极度自闭,第二天觉得还可以!实际上第一天至少不是省队最后一名,第二天是倒一。
靠着运气进入省队以后,我有了”资格“与”条件“去逃离文化课的学习,我飞一般逃离了班级,感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准备国赛的时间,和两个早培在一起训练,感觉智商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是由于是自主训练很自由,加之没有强制的要求,让我习惯也认同于这种模式。
国赛后,我打着没有拿到暑假作业的噱头摆烂,摸鱼了一个月。
为啥前面写了那么长,我也不知道?
开学被分到十七班后,我心里非常的矛盾。
半年对文化课的不接触让我对这些东西有一定的生疏。不过我之前的理念告诉我没什么区别。
我仍然尝试按部就班得完成老师的任务,但其实质上内心是十分抵触的。
我一旦回到家,拿起笔都显得那么的费劲。
期中考试 — 联赛两次成功做到低于去年水平,有些心灰意冷。
回到班里凸显出一手非常不适应。我觉得与其完成作业,我不如自己自发地补充一下之前的内容,把东西都搞清楚。理想很好,但实际效果一般,也助长了我不愿意 practice 的惰性,导致最后啥作业都不做了,自己写了也不交了(来的太晚了)
但我确实觉得我对某些科目(物理、化学)的理解更深刻了。
心态也已经调整的较好了,现在我认为高中知识有一大部分很有学习、掌握的必要。即使没有老师的强制性任务,我也不会彻底不想见到它了。
现在见到排名已经相当平和了,是好的。
作息
九月份刚入学时,我就已表现出非常不适应的特征,一个学期的停课,让我已经极度不适应文化课的节奏以及理念。首当其冲的是作息问题,一般只要到了寒暑假,我的作息就会变成晚上 2 点至第二天中午十二点睡觉,并且不管我何时睡觉,都会不出意外地在第二天中午十二点醒来,加之停课的影响,让我习惯了什么八点才起来是我的极限(由于家里离学校远,必须六点醒才能不迟到)。这样的恶习不知从何时持续,似乎从高一进入 RDFZ 就开始了,每周都非常疲倦,每周日是唯一的可以自然睡的时间,我自然不能放过,每次都睡到 12 点,导致周日晚上睡不着,经常就熬夜了,然后又是疲倦的新的一周。
一般工作日的作息也是 12 点左右了,不知道为啥,晚上好像也啥都没干。
我尝试过调整,在九月份逼迫自己在十点半 ~ 十一点左右睡觉,但似乎疲倦程度一点都没有改善,反而浪费了时间。加之有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在网上参加 10:30 开始的 codeforces 比赛,时不时在入睡时间需要精神的变态要求,我还是返回了之前的状态。
有时,强迫自己睡觉,第二天虽然睡了很久但还是很困,不知道为什么。
自然是好的,先这样吧。
安排
对于这种纷杂、长时间的自主时间我始终不能妥当安排。
例如从小到大每一次的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之前的时间,我复习,每每都会把自己整自闭。
我已经很意识到计划的重要性。
以后该怎么办
所谓的规划如果形同虚设,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立下了 flag。即便进了省队,也不会同去年一样崩坏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必须参加。
作业问题只能是尽量完成部分吧,毕竟如果我强迫自己不情愿地完成一些自己本能拒绝的任务,不可能会有收获的吧。
(数)理化的训练是必须的,不能盲目刷题,要自己内心有自信,有熟悉度才可以。
语文
- 课内文言文。自己忽视了整理、梳理工作,rdfz 期中期末考试对于课内文言文要求很高,必须具有对于文言七项足够熟悉的能力,并且这里最好加入个人举一反三的理解,不能单单死背。
- 课内背诵。我背诵一直很痛苦,并且是短时记忆,之前背过的东西早已忘记。可以利用听歌的方式解决一部分有好听的歌的古诗古文;分块,每天背少一点,最后拼起来;心态要正常。
- 考试时间控制:前面做的太慢,导致后部分太仓促。
- 上厕所问题:如果考试中途能去上一次测试,可能会有正向作用。
英语
抹除畏惧情绪,现在已经不怕了- 平时的练习册问题:感觉自己也写过几册了,对自己感觉没啥帮助啊。感觉和真实的考题的 match 程度很小,而且没有答案解释。
- 平时英语读书问题:感觉书完全读不懂啊,回来后我看 ATSS 已经开始 10 章了,就咕了。感觉我裸看一遍书,连它的大意都读不懂。
- 语法知识。感觉对语法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很多琐碎的知识点并没有串起来,语法题错误率极高无比。自己补一下。
- 词汇量不足 / 对于一些经典单词不熟悉一些多义 问题:跟着韩老师背单词,在百词斩打卡
- 做题技巧与思维偏差:自己刻意地练习一下阅表、阅读、七选五题型。站在作者、文章的角度审视文章,不能想当然,从文章找直接答案。
- 时间策略:做题速度有些慢,要多练习;犹豫的题做记号,回来再犹豫。
基本上犹豫就肯定错了
数学
- 平时作业,我真的觉得有些训练没啥用(比如做课本),而且很花时间。
- 数列集合压轴题这种我本应“擅长”的抽象结构的题完全不会做,这源于平时训练太少的缘故,一些经典的技巧不是很了解,自己应当着力给自己找找。
- 计算能力。这点凸显在圆锥曲线的题目上,也体现在物理、化学上,也体现在 oi 中,
行列式手算不出来。 - 读题能力。这次读错了 4 个题。 2 个纠回来了, 2 个一去不复返了。
- 以上三点需要多 practice,,,
历史
我觉得很玄学,成绩浮动会很大。
- 感觉每次练习还是很重要的,要认真完成!并且及时总结。或许我的博客靠干这个 restart 了!
- 对于一些特定史实(自己不熟悉)、空间概念(时间还是比较懂的)、影响意义原因,需要特意记忆。
- 选择题。我上学期以前最多错一个。这学期有可能错 5 个,也可能错 1 个。难度升高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要揣摩出题人意图,但我经常会反向区分。一部分原因是理解异于常人。
- 主观题。
- 材料最重要;分段。
- 史料类型:文献(出土、传世)、实物、口述;
- 有什么发现 / 历史信息 / 说明:要加入自己所学的部分,却要和标答完全符合,难度很高;历史信息要能反应出现象级规律,而不是本身有什么东西。
物理
- 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结构模型,我往往无法综合运用我的知识得到与标答一致的答案。有时候我会想多,有时候是纯粹的看错题,有些时候是计算问题。总之错误率极高。训练。
- 一些模型自己一直不太懂,比如变压器;电容。没有深刻地懂其本质。
- 一些基础概念的一些边角不太懂(比如恒定电流基础我没学过,但自我认为不差什么),比如 \(I, Q\) 有正负这些事,即使知道,在具体题目确实会忘掉。
- 读题,怎么把文字转成抽象模型,这步对我来说有点难度(如本次最后一题)。
- 有一些 trick 以及易错点,需要总结提炼。
化学
- 有很多共性的问题。
- 同样的,一些不 trivial 的模型没有百分百拍定正误的能力;
- 会看错题;
- 对于一些边角知识,把握不够细致;
- 对于一些回答题,会少点。
- 下限很低,出过 50 分的好成绩。其实更加没有学明白。
- 对于高一无机的知识(当时我还是在的,但真的啥都没学明白)不太懂,后来补了一下,稍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元素周期律、有机我好像也完全不会,不过现在问题没有完全暴露,因为没有考)
- 梳理一下至今乃至之后的知识,加深自己纵向的认识。
- 一些边角知识总结的不好,源于不会用笔记。(感觉上学期的化学笔记挺认真记的,总之比之前好多了。
结语
我们也曾生如夏花,拥有我们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