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 ti tsien-hwa


【以下转写为1986版古汉字】
“tao”的简化
X在1951年曾指出:「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古汉字的改革与简化任务也走向了尾声。古汉字成为了历史,我国开启了汉语拉丁化的新纪元。拉丁化有效的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不到2亿人,而到去年(2232年)末,世界上有超过50亿非母语者在学习、使用汉语,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事实上,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仍然有少部分古汉字识读方向的专家在为古汉字的研究制定规范和标准。在各个大学的历史专业与考古专业中,也仍然有极少数专家可以识读古汉字。今天我们以tao为例,为大家揭开古汉字神秘的面纱。

公元前7世纪,古燕地首都蓟附近有一片平原地区(今北京市方庄地区),人们在当地耕作劳动,逐渐形成一片村庄,当地人称之为tao。为了将村庄的名字记录下来,他们创造性的画出一个古汉字(如下图,来源于东汉语文工具书《说文解字》2203年版),左边是「阜」,代表平坦的土地;右边是「壽」,发音与tao很接近。他们将其刻在石碑上,象征他们的家乡。

后来随着书写的普及与改革,古汉字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隶书」(如下图,来源于东汉石碑《礼器碑》拓本2157年版)、「楷书」,乃至「行书」、「草书」等不同形制。

新的古汉字tao看起来虽然更为规整,但仍有笔画繁复、书写困难的问题。而方庄地区交通便利又临近古代北京城,不仅商贸发达,还有许多进京赶考(参加古代的科举考试)的文人墨客在此停留。于是表示tao的古汉字在广泛的书写中不乏约定俗成的「异体字」(即与官方规定的汉字形状不同)。(种类繁多的「异体字」,如下图所示,来源《古汉字的演变》2217年版)

建国后,汉字改革工作进入了新阶段。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汉字拉丁化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
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表示: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化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于是之后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前身)开始了简化汉字的工作。专家们挑选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异体字」作为tao的官方版本(如下图,来源《古汉字汇总》2198年版)。

虽然如今看来,笔画复杂的古汉字仍然难以书写,可在当时却极大的促进了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于是,汉字简化工作快马加鞭,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了进一步的汉字简化方案。这次的简化工作在常用字范围内拟订,主要选用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不仅有利于识字教学,也为电子计算机(即老式计算机)和其他机械处理汉字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第二次简化汉字同样受到了人民的广泛好评:大量同音而形状接近的汉字合并成了同样的字,许多在第一次简化后仍然复杂的字也变得简单了,第二次简化无疑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tao在这次简化中又发生了变化,如下图所示(来源《古汉字汇总》2198年版)。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的成立代表着「进一步加快汉字改革工作,100年内完成汉字拉丁化」方针的正式确立。X强调,「汉字拉丁化是百年大计,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因此,第三次汉字简化方案于2002年公布。此次汉字简化的方针是「科学简约、融合传承」,广泛借鉴古代草书书写特点,对音、形接近的汉字根据特征进行科学的抽象、合并。此次汉字简化工作,使汉字数量大幅减少,而不同的形态又为当时不习惯拉丁化汉字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过渡,使汉字改革工作得以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tao的简化字分为手写体和印刷体(如下图所示,来源《古汉字的演变》2217年版),之前古汉字中的「挑、桃、涛、陶、淘、淘、萄、焘、逃」均可写作此字。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