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总结(二)——种群Part2
种群
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
- 构建数学模型的意义:
- 阐述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和调节机制。
- 解释各种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 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_0\),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 \(\lambda\) 倍,并且世代间不重叠。
- 数学方程式: \(N_t = N_0 \lambda\)。\(\lambda > 1\) 时,种群数量增加,\(\lambda = 1\) 时,种群数量稳定,\(\lambda < 1\) 时,种群数量减少。
- 特点;增长率(\(\lambda - 1\))一定;种群数量没有上限。
- "J" 型曲线在更多的时候不表示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或趋势”。
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 模型假设:环境条件有限,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 特点:
- "S" 型曲线上有一个渐近线(K值),K值即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渐进于 K 值,但不会长期超过 K 值。
-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 K 值。受到环境影响,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 刚开始由于个体数少,种群密度增长缓慢,随着个体数增加,种群密度增长速度加快;当个体数到达 \(\frac{K}{2}\) 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超过 \(\frac{K}{2}\) 时,由于竞争激烈,增长速度变慢。
- 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不是骤然的。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的研究意义
- 种群的数量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因此只要影响这几个因素,就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
- 内部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外部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 变化类型:增长、稳定、波动、下降。
-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 当种群数量在 \(\frac{K}{2}\) 时,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可以采取响应措施提高野生生物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 防治农林害虫和有害动物:降低环境容纳量。